“一個孤獨癥兒童背后就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教授杜亞松是常年從事孤獨癥兒童康復治療的權威專家,他目睹了太多的不幸,“我診斷過最大的孤獨癥患者有38歲,他走不出家門,把家具扔掉,把父親的手臂砍了,整個家庭都毀了。”
更令人絕望的是,孤獨癥是無法徹底治愈的,只有通過早干預、早治療,才能幫助孤獨癥患者走出家庭、學會社交、認識外面的世界,這需要康復和人道主義機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直到2016年,杜亞松遇上了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翟廣濤,VR特殊而逼真的人機交互模式,讓杜亞松看到了新的希望。
據悉,目前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已經專門為VR設備開辟了治療室,讓更多的孤獨癥孩子和患者通過VR學習認知世界。
VR了解孤獨癥兒童所想
“我昨天看診了30多位患者,其中10位都是孤獨癥兒童。”杜亞松感嘆,無論歐美國家,還是中國,孤獨癥兒童數量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在美國,孤獨癥兒童比例達到1/48,中國國內尚無權威統(tǒng)計數據,但即便樂觀估計,也有1/100的概率。也就是說,100個新生兒中就有1個孤獨癥兒童,上海每年都會新增約2000個孤獨癥兒童。”
“我們希望引入交往、識別的過程,幫助孤獨癥孩子識別這是一位哥哥、叔叔,或是大爺,這是最基本的交流,但這個開發(fā)過程就會非常困難。”杜亞松表示,VR作為一種新技術被引入進來,通過技術讓孩子們獲得幫助。
作為VR沉浸式孤獨癥診療的研究學者,翟廣濤介紹,雖然國外早在多年前就進行過VR治療孤獨癥兒童的嘗試,但當時的VR技術還遠未成熟,很難成功,“今天,眼球追蹤技術、手勢姿態(tài)捕捉技術等能夠幫助我們了解這些孩子。”
“無論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或者是機器人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工具不但讓我們能夠有機會對孤獨癥兒童進行輔助訓練,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了解孤獨癥兒童的內心世界。”翟廣濤說,“因為有的時候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而我們了解了他們之后,就可以更好地和他們一起思考,一起生活,一起進步。這非常重要。”
未來走進患者家庭輔助治療
在位于上海市楊浦區(qū)的五彩鹿兒童行為矯正中心,一位孤獨癥兒童正戴著VR眼鏡非常興奮地玩著“打氣球”的游戲,游戲語音會提示他該打擊什么顏色的氣球。據五彩鹿上海校區(qū)負責人介紹,目前VR沉浸式孤獨癥診療系統(tǒng)有5個場景,比如說打氣球,“孩子知道該打什么顏色的氣球,他會有一個方向、空間的感覺,并克服了自己恐懼、抗拒,很快樂地體驗這些游戲。”
“為了找到適合兒童的VR頭盔,我們幾乎試過了市面上所有的產品。”VR沉浸式孤獨癥診療系統(tǒng)集成商、醫(yī)微訊聯合創(chuàng)始人、CEO潘耿介紹,目前設備所運用的是英特爾最好的芯片組,該芯片組在AI方面有很強的優(yōu)勢,同時在遠程控制、加密、保密等方面都是非常好的。
英特爾項目負責人透露,英特爾一直關注VR技術在醫(yī)療行業(yè)診斷和輔助治療方面的應用,“很高興VR技術在孤獨癥這個沒有藥可以吃的疾病當中能有很好的康復治療效果。”
“后續(xù),英特爾會考慮到消費級市場,特別是孤獨癥這種長期、慢性的康復治療更加需要家庭的輔助。”上述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還會運用英特爾最新的CPU,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幫助患者家長在家里進一步進行康復訓練和治療。
“美國ABA創(chuàng)始人洛瓦斯提出,一個孩子每天8小時訓練,一周訓練5天,連續(xù)訓練兩年之后,該孩子有80%的可能性走向正常環(huán)境。如此艱苦的訓練,單憑醫(yī)院和機構很難做到。”杜亞松明確表示,類似的VR沉浸式孤獨癥診療系統(tǒng)不需要醫(yī)院的門檻,未來產品更加完善、成型后,孤獨癥兒童家長可以購買后在家自己輔導、訓練孩子。